愚公移山与之其荒谬探讨

愚公移山与之其荒谬探讨

创建时间:2020-05-09 浏览数:408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为了尊重古书「列子」,本文选择用文言文的形式写出,毕竟这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流传至今也被人们运用于多处。倡导所谓“愚公精神”及关于“恒道”的思想,都从不同论述中得以引用与讨论。如今讨论时,本文将以多个层面去揣摩此故事,并建立联系与「列子」所提倡的思想与其所有的荒谬并无理之处。

「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而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解答。按传统的叙事寓意大体就是遇上苦难挫折时要发扬 “愚公移山 ”的精神,不畏险阻,迎难而上而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文中借助了愚公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中国劳动人民移山填海的坚毅与顽强。经概括可得知此故事告诉我们的时“只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定能在事业上,学术上,以及个个方面获得成功。

然此,当去了解「列子」时,是不是便会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再去观察此事呢?从整体性和系统上可以看出了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等’的思想,而且也在文章中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 “九” 的数字形成大段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而抱有此目的去叙述的故事缺少了一些逻辑。这虽然是神话,或说寓言故事,而明显知道此故事现在如今看来荒谬并知道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抛开关于神明等理念依旧持有反驳之处。

首先,是本书「列子」关于恒等思想的大幅度概论。本文没有批判此关念应是错误,而是在想若本故事放在的不是一个倡导此“恒等思想”的书中,是否会有改变。文中有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个说法本就不成立。换一个思维想,两座很高大,连自己都很难绕过的大山需要耗费多少光阴?就先不提反对各种物理与地理的现象,在去解决这两座大山时有多少辈人需要耗费本就须臾的生命光阴在此事上?而若很高大,来往如梭,更是没有解决每天需要过去的烦恼,也就是说,许多辈人都需忍受每日传过去再传回来的并还是一开始最先挑起的麻烦?不仅于此,他们完全可以想一种全新的办法让他们方便来回走动。如他们可以把家搬到离目的地更近的山庄?纵使钱财缺乏,赚钱大概也总比去搬两座山来的快吧?若用此解析,便也可以反驳之前关于坚持奋斗的说法。若人们一味的横冲直撞,而鲁莽的去定目标并完成,那么可能会耗费比之前多千倍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业和事业亦是如此,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属于自己的领域,便会在向前跋涉中失去越来越多精力导致最后即使完成了目标也耗费牺牲许多原本并不需要浪费的光阴。愚公移山的故事大概是为了搭配「列子」所广泛提及的“恒等”,而去衬托此故事,从而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谬误与矛盾,亦或大概也是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种思维罢了。

(有资料来自gushiwen.org )

评论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