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16-05-04 浏览数:553
时间:2016.5.2.
地点:十渡某小食品点
调查人员:我,妈妈
过程:
由于在十渡有些堵车(很堵很堵啊!),爸爸留在车上往前蹭,而我和妈妈则下车溜达着去买吃的。
走着走着,我们进了一家小卖部。想买一盒冰激凌和一瓶可乐,结果货架上的可乐标价5元,冰激凌15元!我觉得“太贵了”,便想走。这时妈妈对老板说:“老板,您这可乐和冰淇淋有点贵吧!”
老板道:“哪里贵!不挣钱啊!”
我来了兴趣,掺和了进来:“老板,这样吧,一盒冰淇淋···10块吧!”
老板继续说:“不不不行啊!15!”
妈妈:“一瓶可乐3块,行吗?”
“4块!”
“一瓶可乐、一盒冰淇淋,13!”
我没了耐心。
“不行!20!”
“15!”
“好···好吧!”
我仔细想了想,在超市,一瓶可乐顶多2.5,5块实属坑人。冰淇淋也就10块。而我和妈妈用了先个别砍,再组合在一起,让商家混淆视听!忘记或算不清原本价钱,趁机一气成交,没有反悔机会!但毕竟是在景区,卖的贵是为了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也是事出有因啊。
商家之所以能让我们砍价成功,是因为留了一定的余地,也就是“有水分”,在我们充分享受砍价乐趣之后,利用人的“良心”,也就是“哎呀!我都跟人家砍完价或砍了这么多钱了,不买不合适啊!人家商家出来挣钱也不容易···”之类的想法,最后达成成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