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17-12-13 浏览数:392
有一句老话,出处是《南齐书·王敬则传》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记,并且广为流传。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也就是逃跑。许多人都赞同这种观点,但我不这么认为,为什么要逃走呢?与其战败后死在战场上不是比逃回来的懦夫更光荣嘛?
日本人教导他们的孩子说宁可光荣的战士在战场上也不要逃回来,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带兵打仗背负着这个国家对将军的信任,战场上有赢必有输。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已经被对手逼到了绝境,无路可逃时,更应该拼尽全力保卫国家,不让国家对你的信任付之东流,不让前辈们为了攻打这片土地而付出的泪与血付之东流,这是作为一名军人最基本的责任心。关羽因为他的骄傲自满,在麦城被孙权击败,但他并没有逃走,而是勇敢的面对了这一切,这就是作为一名中国著名的大将军的责任心。
同样我认为,除了没有责任心,这更是一种胆小懦夫的表现。哪个威武雄壮的将军战败的时候会仓促逃走?只有那些小人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舍弃国家宝贵的土地。
所以,同学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条理论并不可靠,而是应该满怀军人的责任心勇敢大胆的面对现实,与敌人决斗。这样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可靠的大将军,死了也光荣无比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