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17-11-12 浏览数:428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笔之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考古工作者曾对陕西临潼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大量文物。而从彩陶的纹饰花纹表面,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因而可推断出早在此时,先人便已开始使用毛笔或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这种毛笔并不是真正的毛笔,而应该是由芦苇制成的。
在牍简上刻写成文的书写体系远在殷商时期就已经非常完善了。刻写的牍简经较长时间阅读后,刻划之处自然就积满汗泥尘土,而比牍简表面颜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识读。古代刀笔吏们注意到这个现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块之类涂在牍简表面,染黑字迹,提高阅读性能。
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民族盛行断发文身习俗,文身就是用针刺破皮肤,再用染料涂抹刺孔,以达到颜色永驻的效果,其过程也类似于墨涂刻痕。墨刑和文身两种现象可以佐证,在毛笔发明前,存在以墨涂抹刻写字迹的可能性。
用墨涂抹刻痕需要专用工具,最现成的工具显然就是当时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涂在刻痕中,再擦去牍简表面的余墨就完成涂墨过程。为了更好地把墨涂在细细的刻痕之内,古人会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锋,变成笔尖。这样,最原始的毛笔也就应运而生了。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说文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从此看来,在公元100年,笔就叫笔,并且用竹子制成。
在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的两处战国楚墓中,曾各出土过竹管毛笔一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之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之笔,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区域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毛笔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文化差异巨大,尚无统一名称。
秦定天下后,蒙恬因功“拜为内史”,掌治京师。文案之事不能无笔,或许是其改进书写工具的动力与机缘。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以成毛腔,再将笔头毛塞于腔内,外加保护性竹套,以便于取笔和保护笔尖,笔之形制初备。蒙恬至少在笔的改进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应无争议。另一方面,秦一统华夏,各国称谓被弃不用,而以秦称为准,从而实现了“笔”的称谓之统一,亦功不可没。
把笔杆一头劈开,把笔毛夹在里面了。这样一改进,笔毛就靠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笔头中间不是空的了。要注意,这时候开始先制作笔头了,把笔头的根部扎紧,然后塞入毛腔之中。先做笔头,这在制笔工艺上是重大的进步。
我国素来以文化立国,笔乃文之所出,化之利器,所以在传统社会地位突兀,内涵隽永。笔就是史官手中利器,历代史官直书所见所闻,以成信史,使后人了解历史原貌。为维护史官的尊严和秉笔直书之权力,历代先哲前仆后继,不惜家身。中国史笔之神圣,可见一斑。
然而,在大清王朝极度衰弱的时候,欧洲的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大量融入我国,使得中国软笔书法逐渐被硬笔所取代。发展了5000多年的软笔在不到50年就被硬笔取代。现在软笔书法只是一门艺术,而硬笔才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