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时间:2017-11-02 浏览数:871
1、问题的提出
三国演义
曹操书信称: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一段文字: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2段文字的意思是,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人数有至少80万。直觉上曹操不可能有那么多军队。可以比较明朝的军队人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一般的分析认为明朝人口有6000万——2亿,就按照9000万计算,明朝军队280——100万之间,考虑到明朝军队人数有较大的虚报成分,按照明军有200万人绝对没有低估,于是得到明军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是200/9000=2.22%,所以,可以合理地假设,曹操军队人数占曹魏总人口数的比例在2—4%之间,一般的研究认为魏国人口约443万,按照4%的比例计算的军队人数是17.6万,与80万相差约3.5倍。所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曹操在赤壁之战投入的兵力远远小于80万。
2、在史书中寻找数据
带着疑问,我查了《三国志》,得到以下的描述:
《魏书》武帝纪关于赤壁之战的叙述是: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段描述里没有提到曹操的兵力情况。
《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瑜请见曰:“……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这段描述里,曹操南征时最初带的军队人数不超过16万,收付的刘表降兵不超过8万,则赤壁之战前曹军总兵力不超过24万。
《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记载,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蜀书五》诸葛亮传记载,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由这两段文字,可以做如下推测:
1、周瑜在战前对孙权说的话,不敢有虚假的成分,所以他说的曹军兵力的数据较可信。
2、刘表原兵力10万余人,刘琦部下超过1万人,所以投降曹操的原刘表所属军队人数约9万或以下,从侧面证明了周瑜的估算是准确的,也再次证明周瑜对曹军原兵力16万人以下的估计是可信的。
3、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刘备剩下的兵力2万余人,因为诸葛亮是要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所以,他不会说假话,以免失信于孙权导致孙权拒绝联合。
4、孙权总兵力10万,则孙、刘联军总兵力约12万,如果曹军真有80万,孙权不会很坚决地抵抗操作,因为“权勃然曰”说明孙权很有信心跟曹操对抗、且对己方的胜利有信心,说明曹军人数比12多的不是特别多。
根据以上的史书记载,用常识和人的基本心理进行推测,可以确认:赤壁之战前曹军总人数最多16——24万。
三、为什么小说中的数据会“夸大”?
因为小说要吸引读者,要让人觉得好看,通过夸大敌对双方的力量差异,能够给读者设置悬念而让读者要一口气读下去。
史书的记录要以真实为其追求,所以,史书的记载更符合实际。
四、史书的记载会不会出现不符合史实的情形呢?
实际上,史书的记载也可能不符合史实,因为史书是后人写的,写书者不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所以写的内容不可能百分百符合事实;写书者会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偏好,导致记录带上个人感情色彩而失真;更有甚者,官方编写的历史,出于统治或政治需要而歪曲事实,这种事情在中外历史上都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