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以严谨著称。提起德国,很多人会想到奔驰宝马等汽车品牌,以及这里也是“工业4.0”的发源地;有人会想到包豪斯设计博物馆,还有国际顶级的创意设计大奖红点奖(Red Dot Award);有人会记得,国内现在比较推崇的“华德福教育”,也是从德国开始的......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德国还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校 HPI D.school(HPI 设计思维学校)。它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SAP创始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与德国波茨坦大学合办的。全球还有另一所HPI D.school,就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一欧一美的这两所学校,便是现这些年风靡跨国公司后又在教育界流行的创造力培养方法——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源头。
设计思维并不是说要培养设计师。它本是新产品迭代的一种方法——创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筛选创意,以人为本,发现根本问题,并做出一个产品原型,真正解决核心问题的一种流程。放到中小学生身上,顾名思义它超级注重同理心,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少年商学院非常先后获得了斯坦福d.school创办人与波茨坦d.school创办人的授权与认可(点击查看)。
就像之前BBC拍摄过的纪录片中国老师进入英国学校类似;2016年7月27日至29日,德国d.school迎来了第一批30多位中国青少年,他们是11到15岁、少年商学院“科技少年德国行”的学员。众所周知尽管大家都不否认孩子的创造力超乎想象,但基于国情,欧美多多少少对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孩子的能力存在一定的怀疑。然而,当德国d.school从其创办人到明星导师团队,三天后,对这帮中国“熊孩子”的表现和“作品”刮目相看。
看看d.school创办人Ulrich教授灿烂的笑容吧。下面学院君就带领大家,简要了解下德国老师上课的风格、特点,以及中国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每一位中国中小学生家长朋友或老师,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小的启发。
(完成全部课程与挑战的同学,将获得中德联合颁发的证书。上图为Ulrich教授在为小同学们签名。)
▋专为中国学生改造教室:鼓励孩子把笔记写满墙壁
德国波茨坦大学非常漂亮。座落其中的d.school之空间设计感让人印象深刻,整栋办公楼的外墙都是透明玻璃,关门以后,里面完全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为了这群来自中国的青少年,d.school还特地改造了给大学生们的“教室”,把原本站立式学习的高脚凳,换成了自由组合的方块沙发;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教室的玻璃窗、墙壁全部是可涂写设计,多尺寸的便签纸、马克笔等有可能用到的工具都准备妥当,让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记录,不丢失一丝灵感。
教室外的一面墙上,放着卡纸、布料、乐高、热熔胶、贴纸等各种建模工具,方便同学们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
教室外还有同学们挚爱的零食饮品随时补给,让同学们在休息时间放松大脑。这一细节非常可圈可点。因为就算在一些商务宴会上,服务也未必如此精致和细致,但“可怕的德国人”做到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
每天的学习日程表也用可爱的小图标手绘出来,处处体现德国的严谨,和对孩子们体贴入微的关照。
▋热身挑战:6人6手折飞机
三天的同学们要分组完成一场跨学科、项目制的创新实践挑战。话题是为人们设计一个向全世界分享自己生活故事的装置。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类似于2014年少年商学院“科技少年美国行”在斯坦福进行的设计思维工作坊前奏类似,同学们要先做一个热身挑战,这次是6人6手折飞机!
听起来很简单嘛——6个人共同折出1架纸飞机。噢不,同学们全程只能用左手(如果是左撇子,就只能用右手),这显然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同理心,类似学院君和大爱分享过的“一小时盲人体验”(点击阅读)。再加上组员之间禁止说话,难以交流,这个挑战就显得有意思多了。
(其中一组同学正用左手合力折出纸飞机)
六只手从无序到终于形成一股合力完成挑战,再到看着纸飞机在教室里飞跃,同学们也就逐渐明白团队中合作、参与、磨合、沟通的重要性了。
▋大教授对话小粉丝:每个学校都该是设计思维学校
工作坊的第二天,同学们迎来此行最大的惊喜:设计思维泰斗、德国d.school创办人Ulrich教授在度假期间悄然来访!
Ulrich教授一进教室就收获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有一位同学拿着纸和笔跑到教授面前“求签名”,课堂顿时变身粉丝见面会。这些孩子们来德国,父母并没有同行。但他们的爸妈在微信群看到分享的现场照片也笑言:“这样的追星要得!”下面这位学生手里拿着的就是Ulrich教授的签名,签名上的三个小人代表了Ulrich教授对团队精神的重视。
“Make all schools like design schools.(让每间学校都变成设计思维学校)”Ulrich教授希望同学们能把波茨坦大学d.school的创新理念带回国。自由又轻松的讨论氛围,思考累了还有零食吃——这样的学习环境谁会不喜欢呢?也难怪同学们热烈回应说,自己的学校也能这样就太幸福了!
▋不少d.school的大学生、教授都来听结业汇报
如果打个比方,通俗描述design thinking这一创造力方法的话。或许可以说,如果要进行一场厨艺大赛,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菜谱,大厨们也各怀绝技,做出来的菜也一定是好菜,但按照“设计思维”的方法,烧出来的菜,才是真正适合客人胃口,而不只是自己觉得好吃的。
上图是设计思维的流程。不过,与斯坦福d.school开展设计思维工作坊课程有所不同的是,在德国d.school,导师们非常非常注重空间(space)的概念(如下图,右下元素)。这个空间,既包括有空的物理空间,也包括人与人看不间的关系、感情空间等。通俗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牛气的大师或匠人能力再强,如果创作时的空间很糟糕,也一定会影响最后他的作品,影响今天我们说的“用户体验”。
这30多个中国孩子,上课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是实践课,所以他们要不断动手,以及动嘴皮子(各种采访,d.school甚至还专程从校外请了一批陌生人来让中国孩子们采访)。
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点子,一个不差地贴在了墙壁上。
休息的时候,有的同学也要到白板上玩一会儿涂鸦,为完成设计任务找找灵感。
下面这个纸板人,是其中一组同学制作的服务对象模型。有了这样的用户画像,他们就不怕自己的设计偏离用户的真实需求了。
在三天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迎来了重要的结业展示环节。当天除了老师、同学,还有更多d.school的大学生和教授来听取同学们的结业汇报。面对这些嘉宾“裁判”,还有和自己做着同样设计挑战的大学生,同学们卯足了劲排练自己的汇报演出。
上面我们提到,同学们本次的挑战任务是——为人们设计一个向全世界分享自己生活故事的装置。其中有个极客小组,成员中有英文流利的张同学,有自学开发的小极客刘同学,还有计划到德国读书、热爱德国设计的黄同学……他们几乎毫不纠结,马上决定做一个互联网+物联网的APP。
这个APP联结了高科技无人机和生动的AR(增强现实)眼镜,一个飞在天上,随时随地抓取有意思的城市故事,另一头,人们戴上A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他们还体贴地手绘了APP的操作界面,让每个观众都立马直观地明白了他们的设计。
(汇报现场,同学们栩栩如生的模型让d.school的老师赞不绝口)
除了APP,同学们还带来了“故事围巾”、“图书分类生产机”等帮助大人们分享自己的有趣故事,增进社交和阅读氛围的多项设计。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和大学的同学们简直不相上下!”德国导师Miriam不禁说,“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生动的展示是什么时候。”导师Alex则说:“这是今年我指导过的最棒的工作坊!”
德国波茨坦大学d.school的教学总监Claudia Nicolai ,为顺利完成了所有设计挑战的同学们,颁发了d.school设计思维工作坊结业证书。
(同学们收获d.school独家颁发的结业证书后合影)
(d.school创办人Ulrich教授向少年商学院联合创始人兼教研总监赠送了自己的新书。)
和结业证书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惊喜。工作坊老师为每个同学带来了一个特别的小胸针——这个胸针在全球只有两所院校有资格发放: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和德国波茨坦大学d.school,是设计思维学习的专业认证。
“你们也许是全球最年轻的DesignThinker了,未来如果你遇见了带着同样胸针的陌生人,你便知道,他也是一家人。”Claudia老师告诉同学们,“期待你们将Design Thinking发扬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每位同学都为身旁的伙伴别上小胸针)
同学们在波茨坦d.school三天的设计思维课,可谓干货满满、精彩连连。继《德国博物馆里被众人称赞的中国孩子 | “科技少年德国行”进行时》,以及今天的分享外,我们也将继续分享这些中国孩子在德国学习、实践的过程和精华。
今年国庆假期,少年商学院将带领国内30个家庭,前往新加坡,参加原汁原味的亚洲设计思维独家课程。在世界最先进的“花园城市”里,大人和孩子,分成两个学习营进行PK,看看各自眼中的未来城市和Home,是什么样子的。这是非常独特的一次亲子国际游学(查看上一期学生团新加坡游学详情)。完成所有挑战的孩子将获少年商学院与新加坡国家设计中心Design Singapore联合颁发的证书。
中国孩子从不缺乏创造力,缺乏的可能只是展示创造力的舞台。德国d.school从创办人到导师组对中国孩子的“刮目相看”,表面上看,是他们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起作用,实际上,“根目录”则是中国孩子“间歇性休眠”的创造力自信被真正激发起来了。